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发布时间:2024-03-22浏览次数:2912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一、历史沿革

1996年成立,1997 9月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生,面向全国一本招生。“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8 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2019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2002 10月获批“环境工程”硕士学位点,2006 2月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0 6 月获“环境工程”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和自设“能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学位点

现有本科学位点1个:“环境工程”工学学士;硕士学位点4个:“环境工程”工学硕士(学硕)、“环境科学”工学硕士(学硕)、“市政工程”工学硕士(学硕)、“资源与环境”工学硕士(专硕);博士学位点1个:“能源与环境工程”工学博士。

研究方向有:大气环境质量模拟与控制、污水处理与资源化、供水安全保障技术、固废减量稳定资源化、环境催化理论与技术。

三、师资队伍

现有在职在岗专业教师51

,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讲师18人; 46人具有博士学位,9 人毕业于海外名校,24人具有国外/境外留学/访学经历;国家级人才 1 人,省部级人才 15 人。中青年教师占比86%。教师毕业或工作于以下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犹它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庆熙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等。还正式聘请 41 名大型国家企事业、科研院所的专家作为联合硕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和课题研究,共同培养学生。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检集团理化检测有限公司等。

四、学生培养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可持

续发展理念和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理论基础,具备水、气、固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环保公司、城市建设、政府机关、规划设计、教育等部门胜任环境污染调查、评价、预测、防控、修复、设计和管理等生产实践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级专业人才。

每年招收约120名本科生,80 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98%,升学率2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近100%。近5年,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到29%,有20 名学生进入名校读博士,其中 4 名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资助到法国、英国、德国等留学。连续 9 年全部通过教育部论文抽盲,优良率 84%。以学生一作或学生二作导师一作在 Appl Catal BChem Eng JJ Hazard MaterACS Nano 等业内认可期刊上,发表论文生均 1.8 篇,仅 2020 年就有 10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2 篇入选 2019 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学生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银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赛三等奖、研究生智慧城市创意与设计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优秀奖、“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市级金奖、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二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等。学生还广泛参加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综合培养各方面素质,在尚理杯研究生篮球比赛中获第二名,获上海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大使、上海市弘扬传统文化“卓越之星”荣誉称号等。

五、教学成果

近年来出版5本教材,建成3门上海市级重点课程,8门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在上海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大比武”中获得示范专业二等奖及最受欢迎团队。“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得上海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师获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校级教学质量一等奖、研究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团队一等奖等。

六、科研成果

拥有上海市环境工程本科教育高地、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机械工业联合会煤(气)高效燃烧与超低排放重点实验室、中德环境实验中心等平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浦江人才计划、曙光人才计划、扬帆人才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青年东方学者基金、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等,取得了以下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创新科研成果。

1. 污水处理化学-生物系统构建理论与技术:突破污水深度脱氮碳源不足、污水资源化利用效率低、工业废水高效处理与回用新技术缺乏等核心技术难题,构建由污水全流程自养脱氮工艺--污水微生物弱电强化处理新技术--工业废水电化学生物耦合处理设备组成的核心技术体系。成果发表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环境顶刊并入选 ESI 数据库。该技术先后在浙江“五水共治”、上海崇明“世界生态文明岛建设”等行动中,成功实现了 100余个生态厕所示范项目的长效运行。所开发新型环保厕所已由合作企业销往内蒙古、青海、江苏等地,总计投放全国景区、公园厕所量达百余间,服务人口千万人,为推动我国“厕所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用于环境污染物消除:是国内较早地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用于环境污染物,基于 MOFs反转制备单元、两元、三元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详细研究了一系列 MOFs 衍生物结构与低温催化氧化 CO 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系统地研究了改性 MOFs 的甲苯吸脱附等温线以及动力学。累计 14有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其中 7 篇论文入选前 0.1%热点论文。

3. 水中有机微污染物处理和管网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了抗生素等微污染物余氯化后生成的消毒副产物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毒性;开展了高铁酸盐/氯,紫外/氯,紫外/过氧化氢等高级氧化方法降解微污染物的研究以及副产物生成路径研究。对管网消毒副产物生成机理和水中微污染物去除方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提出了管网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方法和水中有机微污染物去除方法。成果发表在 Water Research等环境顶刊并入选 ESI 数据库,技术已成功用于对太湖水厂的提标改造。

4. 有机固废减量稳定与资源化新技术开发:以城市发展中的有机固废处理新方法及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污水污泥、河道底泥、园林废弃物等有机固废的同步减量化资源化技术路径的探索,重点着眼于热处理、免烧结等技术方法对固废中有机物或重金属污染的稳定效果,同步获得高值生物质衍生产品,并评估其在污染环境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建筑等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成果发表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等环境顶刊。开发的设备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高校展区优秀创新创业展品奖。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生物质燃料的气化设备中。

5. 工业废气减排技术及大气环境模拟:阐明亚硝胺的生成机理及抑制方法,构建高效温室气体吸收-解吸装置;阐明高碱煤不同界面灰污特性及生成碱金属复盐的熔融机理,为解决锅炉结渣、积灰及高温腐蚀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建立预测 VOCs 散发及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动力学模型,为 VOCs 控制提供参考;发展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多尺度数值模型及风洞实验技术,提高预测模型精度。成果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环境顶刊,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企业燃煤锅炉分级火焰喷氨超低氮技术改造。

七、所获荣誉

1. 集体荣誉:“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 、上海科技节先进集体、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贡献奖”、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培养基地、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团队一等奖等;

2. 教师荣誉: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理工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标兵”等;

3. 师生团队荣誉:上海理工大学“四史”学习教育青年讲师选拔赛决赛一等奖、上海理工大学“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选拔赛一等奖、长三角“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