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和《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期刊主办,上海理工大学双碳技术创新研究所协办的“大气和地球系统模式工程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聚焦大气与地球系统模型、综合评估模式的开发与改进,旨在深化对大气污染控制及污染物/温室气体多圈层传输转化过程的理解,以协同提升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的应对成效。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

会议现场
中国工程院郝吉明院士、美国杜克大学Drew Shindell院士、法国里昂大学Christian George院士,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岳海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伏晴艳副院长等专家学者参会。论坛由环境与建筑学院院长张宏亮教授主持。
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岳海洋在欢迎辞中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键阶段,面临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等多重挑战。他强调,论坛聚焦大气和地球系统模式及综合评估模型,对推动污染治理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促进学科交叉与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期待通过合作推动该领域从“认知”走向“预见”、从“模型”走向“方案”。中国工程院三局副局长唐海英在线上致辞中,肯定了中国工程院“1+9+1”期刊群取得的成就,强调高水平学术交流对工程科技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FESE》主编曲久辉从学术出版角度指出,高水平期刊在引领学科发展与促进国际交流中发挥核心作用,并对论坛推动科研创新与工程应用寄予厚望。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处调研员颜旻结合上海实践,介绍了本地在减污降碳与科技攻关方面的成效,期待论坛为超大城市大气污染精准治理提供更先进解决方案。

岳海洋副校长讲话

唐海英副局长致辞

曲久辉院士致辞

颜旻调研员致辞
中国工程院郝吉明院士在报告中,特别寄语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勉励青年学者要积极响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号召,勇于担当,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担纲者”。他强调,要敢于“上主战场、打硬仗”,在解决从污染源排放控制到人体健康影响评估等一系列复杂环境问题的实践中锤炼真本领,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的伟大目标贡献青春力量,薪火相传,接续奋斗。

郝吉明院士作报告
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了《FESE》“大气与地球数值模式”专刊发布仪式。编辑部副主任张姣介绍了专刊背景,并感谢客座编辑与各位学者的支持;未来期刊将更加注重前沿问题与成果、突出期刊“科学与工程统筹与融合”的特色,打造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FESE》专刊揭幕仪式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杜克大学Drew Shindell教授通过数据模型,揭示了协同治理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巨大净效益及其不均衡分布,为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里昂大学Christian George教授揭示了气溶胶在气-水界面自发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新机制,指出该发现对理解大气化学过程至关重要,呼吁实验与模型深度融合以发展下一代模型。复旦大学汤绪教授提出了“AI赋能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框架,通过耦合物理模型与人工智能,探索利用前沿科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创新路径。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伏晴艳分析了上海“十五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的挑战,指出未来需转向能源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协同降碳推动PM2.5与臭氧的协同控制。

Drew Shindell作报告

Christian George作报告

汤绪作报告

伏晴艳作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应琦教授通过模型阐明,大气中稳定的Criegee中间体与水的反应是生成有机酸并贡献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主要路径,深化了对二次颗粒物形成机理的理解。中国海洋大学高阳教授展示了其在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上的进展,通过将海洋分辨率提升至10公里,成功解析了中尺度涡旋对欧亚阻塞高压及东亚高温热浪的关键影响机制。美国田纳西大学邢佳教授开发了一种融合卫星与地面观测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高精度、时空连续的二氧化氮浓度与排放清单反演,克服了传统方法在观测稀疏地区偏差大的问题。南开大学宋少杰教授利用数值模型揭示了华北平原近地面臭氧污染成因正由VOC控制向NOx控制转变,为分区分时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复旦大学王芃副教授研究发现,热浪、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可通过提升大气氧化性加剧臭氧污染,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与改善空气质量的协同必要性。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郑中华教授创新性地将气溶胶混合态指数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实现了全球尺度气溶胶混合状态的准确预测,提升了气候效应评估精度。上海理工大学戴雨蔚老师研究了动态热流耦合下的城市微气候,揭示了湍流结构对气溶胶扩散的调控规律,为城市通风优化和污染溯源提供了新思路。上海理工大学吴杨周老师基于观测发现,气团抬升过程中颗粒态有机硝酸酯的快速二次生成能显著增强气溶胶吸光特性,揭示了对大气棕色碳辐射强迫的重要贡献。
本次论坛特别设立了墙报交流环节,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平台。通过此次论坛,深化了对大气与地球系统模式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展现了上海理工大学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活力与贡献。论坛凝聚的共识与前沿成果,将为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并为建设美丽中国注入新的智慧与动力。

与会专家学者分享最新成果及创新点
